你一生的故事从未降临(一)
一
如果你预先知道,你和你爱人明晚交合所怀上的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,你还会决定把这条小生命带到世间吗?
姜峰楠(Ted Chiang)小说《你一生的故事》(Story of Your Life),以及据此改编的电影《降临》(Arrival),核心故事线之一便围绕与此类似的问题展开。无论在原著还是电影里,女主角都决定怀上并生下这样一个女儿,尽管通过研习神秘的外星语言,她早已预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。换作是你,会做出同样的人生抉择吗?
且慢给出你的回答,因为开篇的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。
「知道」是一个叙实性的动词(factive verb),当我们说「知道 p 」时,总是意味着 p 指代了某个确实存在的性质或实际发生的事态。然而假设我在某个时刻「预先知道」了某件事情(明晚和爱人交合所怀上的孩子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)将会发生,进而决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(比如,明晚不和爱人交合),并最终成功避免了此事的发生(这个孩子从来就没存在过,自然不会死于非命)——这就意味着,实际上这件事情后来并没有发生。可是这样一来,说我一开始「预先知道」这件其实并没有发生的事情将会发生,岂不是自相矛盾?
所以至少需要换一种逻辑上能够自洽的问法。比如:
如果你预先知道,倘若你和你爱人明晚交合并因此怀上孩子,那么这个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,你还会决定把这条小生命带到世间吗?
这样一来,你「预知」的内容便发生了变化。原本的直言命题 q(「这个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」),如今变成了假言命题 p → q(「倘若……,那么这个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」)。你在「预知」之后针对前件 p 对应事态的防范措施(明晚不和爱人交合、或者交合但小心避孕),即便成功阻止了后件 q 中「这个孩子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」一事的发生,也与你一开始「如果 p,那么 q」这个条件式的「预知」并不矛盾。
但也仅仅是不矛盾而已。你「预知」的是「如果 p,那么 q」,而你通过行动促成「非 p」、进而实现「非 q」,能够证明的充其量只是「如果非 p,那么非 q」(即 p 是 q 的必要条件),却无法由此证明你之前确实「预知」了「如果 p,那么 q」(即 p 是 q 的充分条件)。倘若我一辈子不生孩子,当然不会有任何亲生子女死于非命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因此需要提心吊胆因噎废食,严肃对待街角某位算命先生「只要是你生的孩子,都会死于非命」的预言。
既然 p 只是 q 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,这就意味着阻止 q 的发生,未必只有依靠阻止 p 发生这一种方式。明晚不交合,或者交合但避孕,当然可以防止「明晚交合并因此怀上一个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的孩子」这件事成真。但即便明晚交合并因此怀上了孩子,其后也仍有无数「打破诅咒」的机会——比如堕胎;或者孩子出生后不幸在九岁之前夭折(包括你仅仅为了「打破诅咒」而失心疯地在孩子八岁时就杀死她)。种种可能性,只要发生其一,就足以推翻你对「倘若你和你爱人明晚交合并因此怀上孩子,那么这个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」的所谓「预知」。
当然,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这些可能性作为额外的条件,统统纳入你所「预知」的假言命题之中:
如果你预先知道,倘若你和你爱人明晚交合并因此怀上孩子,那么只要这个孩子活到九岁,她就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,你还会决定把这条小生命带到世间吗?
可是「预先知道这个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」这个说法,难免让人心生疑窦。死于非命,究竟是怎么一个死法呢?是被卡车撞死吗?还是被绑匪撕票?抑或葬身于火灾之中?如果我能预知自己的孩子将在九岁生日那天死于非命,有没有可能更精确一点,「预知」到她具体的死法呢?比如假设把问题改成:
如果你预先知道,倘若你和你爱人明晚交合并因此怀上孩子,那么只要这个孩子活到九岁,她就将在九岁生日那天过马路时被卡车撞死,你还会决定把这条小生命带到世间吗?
倘若如此,我只需要在孩子九岁生日那天把她锁在家里牢牢看好,不让她有机会靠近马路,她自然不会在那一天被卡车撞死,而这个所谓「预知」也就不再成立了。同理,只要我能够「预知」到其它任何具体的死因,并且只要这个具体的死因在我力所能及的阻止范围之内,我就能够通过提前干预,避免被「预知」的事态得到实现,进而推翻之前的「预知」。
正是出于这个考虑,电影《降临》对原著《你一生的故事》中女儿的死因做了重大的改动。在原著中,母亲「预知」女儿将在二十五岁时死于一次登山事故;在电影中,母亲「预知」女儿将在成年之前死于先天绝症。
登山事故当然有可能预先阻止,比如母亲可以提前安排好,在「预知」中女儿本该登山的那几天,带着女儿一起去太平洋上的某个小岛度假;诸如此类。
而「先天绝症」的设定,正是要让母亲无能为力,不得不在生下女儿之后,眼睁睁等待其夭折。倘若不然,「母亲预知女儿之死却仍决定生下她」的核心概念,便毫无合理性可言;以此概念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整个故事情节,也便轰然倒塌。
对这样的逻辑批评,原著党可以提出两种补充性的假说作为回应。一种假说是,既然母亲已经预知女儿将在二十五岁时死于一次登山事故,这就意味着不管她如何费劲心思试图阻止女儿去登山,这些努力都不可能成功,最终女儿仍然会按时去登那座山,也仍然会死于同一次登山事故。
另一种假说是,既然母亲已经预知女儿将在二十五岁时死于非命,那么即便她成功制止了女儿登山,后者也会以另一种方式死于非命,比如在随母亲到太平洋小岛度假的那几天里,不幸溺死海中。
然而这两种假说只会各自引来更多的问题。欲知问题何在,且听下回分解。
◆ 我已预知你将长摁或扫描以下二维码赞赏本文